据统计,农村残疾人贫困发生率比一般人口贫困发生率高出2倍以上,是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和难点群体。近年来,东川区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推进7173名建档立卡残疾人“量体裁衣”式扶贫服务, “有能力”的“扶起来”、“扶不了”的“带起来”、“带不了”的“保起来”,改善全区残疾人生产生活条件,让他们与全区建档立卡户一道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有能力”的“扶起来”
身体残疾,常人的观念里是不幸的,但有一些残疾人朋友却能够笑着面对人生的不幸,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创业成为身残志坚的强人。
汤丹镇新寨村人张俊发就是其中的一员,视力一级残疾。2009年区残联送他到昆明华夏中专学习盲人按摩,学成归来帮扶其0.4万元在铜都街道碧云街信用联社旁租房开了俊发盲人按摩店。2018年盲人按摩店完成了市级标准化改造,获得2万元补助,2019年被省级盲人按摩机构量化分级评为一星级,获得0.5万元补助;今年新冠肺炎防控期间,残联还安排了0.7万元稳岗补助金,帮助其复工复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张俊发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脱贫致富,但没有忘记关心身边的残疾人朋友,招聘了2名建档立卡盲人在店里打工,带领其他残疾人一起脱贫。
东川区残联落实残疾人自主创业补助政策,帮扶残疾人实施小商店、小加工、小个体、小维修工程,实现自主创业。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残疾学生补助,残疾人子女和残疾人就读高中、大中专、大学一次性补助,提高未来残疾劳动力文化素质和竞争力。
根据自身残疾人状况和文化状况,免费组织职业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升残疾人的劳动技能。其中乌龙镇坪子村的残疾人张顺东参加了区残联2019年举办的电商培训后,认为“电子商务网上买东西很适合残疾人”,开起了微店“顺东特产店”,卖起了家乡的特产——乌龙大米。
“扶不了”的“带起来”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残疾人改善生活、融入社会、实现价值的基础。区残联每年都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搭建企业与残疾人双方面对面、零距离沟通平台,实现企业就业岗位人员需求与残疾人就业愿望现场结合,解决残疾人找工作难题。
其中,2020年与昆明凤凰废胶有限责任公司协调开发残疾人工作岗位,一起举办专场招聘会。对达成就业意愿的21人开展“量体裁衣”式岗前培训,实现“招骋 培训 就业”一条龙服务,最后择优9名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
为解决残疾人就业创业出行难的问题,区残联还为肢体下肢残疾和视力重度残疾的残疾人,办理城市公交车“爱心卡”,每张补助1022元,就业创业残疾人优先免费安装假肢和配发电动三轮车。
同时,协调开发残疾人农村书屋管理员岗位、农村公益性岗位等,部分农村残疾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宣传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点创建扶持政策,引导更多的企业安置残疾人。
阿旺镇大石头村的韩梅在区残联自主创业扶持资金0.5万元和残疾人创业示范基地资金6万元的扶持帮助下,扩大了养规模。目前长期聘用残疾人员工4人,其中建档立卡户4人,临时聘用残疾人1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8人,直接和间接帮扶残疾人实现了增收脱贫。
“带不了”的“保起来”
加快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区精神病医院、区老年病医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把在就业年龄阶段无劳动力的重度残疾人集中起来托养,解放家庭其他劳动力。
落实残疾人兜底保障,政府全额为残疾人购买城乡医疗保险;购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政府补助一二级残疾人每人每年200元,补助三四级的每人每年100元,让其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重度残疾人和困难残疾人还享受护理补贴和困难生活补贴,其中一级残疾人每月享有护理补贴100元,二级残疾人每月享有护理补贴50元;困难残疾人每月享有生活补贴50元。同时把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纳入低保对象,让困难残疾人生活有保障。
区残联还每年协调残疾鉴定专家进村入户,为疑似重度残疾的或精神、智力残疾的开展免费残疾鉴定,确保有办证意愿的残疾人能办到残疾人证,及时享受扶残助残政策,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
因东川无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残疾儿童康复需到主城区,残疾儿童家庭比起主城区的负担过重。出台《东川区残疾儿童康复特殊困难临时救助工作实施方案》,减轻残疾儿童到昆明主城区康复家庭负担,保障残疾儿童得到及时有效康复,改善残疾儿童身体状况,防止家庭“因残返贫”。
“中国有几千万残疾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为残疾人事业做更多事情,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唐山市考察时指出。由于受残疾人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较差、社会竞争力不强及抵抗风险能力弱等因素的影响,巩固残疾人脱贫成果建成小康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今后,东川将根据残疾人个体特性差异大的特点,结合残疾人的就业需求和企业用工需要,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建东川区残疾人电子商务众创空间,探索一条适合残疾人创业的新路子。依托当地龙头企业或致富带头人,与当地巩固脱贫成果产业发展相结合,组织各种形式的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种养殖技术,巩固脱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