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东川校区学生郭宏被教育部遴选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资助育人百名成才典型”
根据《云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转发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关于遴选中等职业学校受助学生优秀事迹典型案例的通知》要求,2016年9月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资助育人百名成才典型”遴选活动,通过层层选拔,东川校区2013级学生“郭宏”脱颖而出,典型事迹材料报至云南省教育厅。经省教育厅筛选,“郭宏”被选中上报教育部。经教育部遴选,“郭宏”优秀事迹入选“国家中等职业教育资助育人百名成才典型”。
2017年2月20日中国青年报第4版“国家资助:为中职学子插上梦想的翅膀”,对郭宏作了题为“工匠才露尖尖角”的宣传报道。2017年2月23日人民日报第14、15版对百名成才典型作了“助梦大国‘小工匠’----国家中等职业教育资助育人百名成才典型”的相关报道。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郭宏
工匠才露尖尖角
郭宏出生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是山区里农民家的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了大山里生活的艰辛,记事起的第一印象就是父母带着他在山坡上的田地里辛苦劳作。他习惯了在风雨中妈妈背着自己、他用稚嫩的小手为她打着雨伞,疾走在回家的山坡路上。艰苦的成长环境让他从小立下了走出大山去,为改变大山里的生活而发愤读书的志向。
然而,现实却很残酷。由于长年的辛苦劳作,父亲患上严重的胃病,母亲也累弯了腰。在中考那一年,郭宏做出了人生的第一次选择——到离家较近的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东川校区五年制大专班就读,以便周末能回家帮父母分担一点农活。
郭宏记得母亲每次送到车站朝他挥动着粗糙而又僵直的手,也记得坐在驶往东川的车上,自己隔着车窗玻璃看着田地里父亲忙碌的背影,眼泪在眼眶里不知道打了多少转。刚入学,他又不想因为自己的求学之路让他们不堪重负的身躯更加佝偻蜷曲,更不想让父母操劳过度的背影成为自己一生的愧疚与感伤。当郭宏忍痛做出要退学回家为父母分担劳苦的决定时,班主任介绍了国家的资助政策,为他几近绝望的求学之路带来了一片曙光。
上学的第一年,学校按国家规定免除了他3年学费,让郭宏更意想不到的更大惊喜是:他成功申请到了国家助学金并获得了国家雨露计划的资助!当他把这些令人振奋的消息告诉父母后,他们沧桑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微笑。母亲的双手一直在激动地颤抖。父亲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宏儿,要好好学习,将来要对得起国家!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国家资助政策不仅解决了后顾之忧,还为郭宏在学校专心学习增加了动力。2014年12月中旬的一次实训课上,实训指导教师张蒙在班上组织了一项研究课题——创新轴承盖的“发蓝术”。布置课题的时候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当经历了车间里因化学品实验燃烧而产生的各种刺鼻味道,和反复试验均告失败后,很多同学就陆续退出了。
郭宏和同学田孝飞坚持了大半个月的研究,用了将近3吨的原材料,但仍然没有任何进展。他们在寒假留了下来,在学校继续做实验。假期间,两人每天早上8点到车间,每隔一个小时就拿轴承盖出来看,这样反复循环了一周仍没有进展。有一天实在是受不了了,他拿起轴承盖,重重地摔在地上,“这绝对不可能搞成功……”这一幕恰好被刚进门的张蒙老师看到。“一点耐性都没有,怎么可能会有发明创新?”张蒙老师建议他们改变一下原料配比。第二天改了配方后果然有起色。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实验成功了,创新了不锈钢“发蓝”技术。“这将会为该领域内的生产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张蒙老师说。
郭宏第一次感受到了一名中职生的存在感与荣誉感,感受到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深刻道理。他想让这项发明造福国家、造福社会,也为国家科技发展的进步尽一份绵薄之力。在老师和学校的指导下,他把这项技术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
郭宏觉得自己像是被上天眷顾的宠儿。其实他知道,那是国家对自己的关爱,是学校对自己的栽培。他将怀着感恩的心不断前行,做最美中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