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模式
无障碍浏览

昆明市东川区人民政府 www.kmdc.gov.cn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索引号: 052224292-201708-210935 主题分类: 2018年
发布机构:  昆明市东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17-08-14 10:42
名 称: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文体广电局关于对政协第五届昆明市东川区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第51095号提案的答复
文号: 关键字: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文体广电局关于对政协第五届昆明市东川区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第51095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17-08-14 10:42
字号:[ ]

关于对政协第五届昆明市东川区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第51095号提案的答复

农工党东川基层委员会:

  你们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昆明市东川区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集体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区融入昆明“国际旅游城市和健康之城”建设的建议》(第51095号)提案,已交我局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东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要把把东川建设成为特种旅游目的地,形成北接长江经济带,南联滇中城市经济圈,西向攀枝花—六盘水经济区并最终对接成渝经济圈,东向会泽联系珠江—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态势。

(一)以文化产业为引领做活三产

以文化创业产业聚集区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特色农业、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重点发展影视拍摄,民族、民间工艺,休闲娱乐、康体建设和艺术培训六大产业,策划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旅游产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互动良性发展。

(二)做优做强特种旅游产业

围绕“全域旅游”理念,推进旅游开发与城镇建设、产业发展、特色文化、生态建设等深度融合,推动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养老等复合型旅游转变,创新旅游业态,加强品牌营销,加快体验式特种旅游目的地建设。依托东川地域的独特和不可替代性优势,围绕泥石流国际汽车越野赛、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主题公园,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培训基地、滑翔伞运动基地等品牌,加快建设大白泥沟国际泥石流短道赛场基地和乌龙河汽车拉力赛体验基地,打造体验式运动旅游基地,全面提升东川越野户外运动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整合赛事资源,构建以汽车赛为龙头,摩托车、自行车、徒步穿越、定向越野赛等经常性举办的格局,着力培育打造赛事服务产业,形成赛事、旅游和产业互动,打造永不落幕的东川越野户外运动赛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重开发体育彩票销售、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技术培训、体育旅游、体育用品等六大市场发展体育产业,力争把昆明的现代体育产业园建在东川。充分利用越野户外运动基地建设、红土地、金沙江峡谷、铜文化等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以泥石流车赛和红土地摄影两大品牌为先导,经常性举办摄影比赛及活动,吸引国内外摄影爱好者,推动摄影旅游业发展。依托乌蒙山主峰牯牛山峰雄、险、奇、峻的特点,万亩草场和金沙江峡谷风光打造体验式探险旅游。整合牯牛山“驼峰航线”、宗教文化、滑翔伞运动基地、天然氧吧、优质温泉等资源,开发攀岩探险、垂直观光电梯、悬崖栈道、登山训练、原生态石板房农俗体验、低纬度高原康体养生、高山万亩草场旅游、户外拓展训练等体验式探险旅游项目。依托金沙江峡谷风光,发展金沙江漂流、峡谷徒步穿越和铜运古道探秘项目。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研究分析政策力度不够,科学系统统筹不够。体育户外产业已成为新兴产业,但东川目前尚未形成独具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体系,体育产业发展缺乏战略规划。

(二)自然资源利用不充分,缺乏有效整合。缺乏明确的政策。尚未充分实现从资源优势到园区优势的转化,体育产业仍处在一个自发的、各自为政的小规模运作阶段。

(三)场馆建设不够,活动开展受限。图书馆、体育馆、科技馆等文化体育活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造就了各单项协会(俱乐部)等社会组织活动正常开展困难。

(四)赛事活动少,赛事经济认知有待进一步规划和挖掘。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时间较短,整体项目数量较少,缺乏精品赛事或品牌活动欠缺。

(五)无形资源利用缺失,深入挖掘不够。对赛事和活动的会徽、会标、冠名权以及体育设施的冠名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欠缺,致使这部分无形资产未被挖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产业链不健全,产业结构不协调。汽车、摩托车运动相关产业链虽已形成,尚不完善,附加值不高。

(七)管理不规范,安全隐患明显。户外运动经营企业大部分属于私人企业,多为小规模,质量不高,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管理难以科学规范。

    三、提案办理情况

(一)加强产业布局规划,将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纳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近年来,东川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全区文化、体育、旅游发展,将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作为东川区转型发展的重要产业,目标是要把文化体育旅游产业成长为东川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打造“东川泥石流越野车运动旅游基地”、“东川牯牛山乌蒙巅峰户外运动公园”等一批户外运动旅游区,有效整合文化体育旅游资源,为推动户外运动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东川汽车、摩托车赛的成功经验经过多年的尝试和积淀,通过打造系列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品牌,大力发展户外运动。大力实施“文化旅游攻坚”战略,拓展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拓宽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完善文化体育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大力推进资源数字化、管理网络化、事业信息化,提高文化、广电及体育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加大文体基础设施的建设,丰富全民文体活动,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通过赛事活动吸引了大批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体育运动爱好者,到我区参加比赛和旅游观光,逐步实现了户外运动与旅游相互联动、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在国家等各级体育产业政策指导下,加快体育产业市场的培养、扶持,引入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多渠道、多方式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市场。区文体广电局继续巩固提高体育协会实体化。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建设补助资金,同时加强地方的配套和协调,改善东川“五馆”建设步伐迟缓的现状。争取完成体育场招投标手续,启动对体育馆和游泳馆前期规划设计工作,指导豪庭篮球俱乐部完善体育馆和游泳馆设计,尽快通过规委会审定动工建设。督促图书馆还建企业加快进度,转入内部装修。争取多渠道寻找合作伙伴,筹集资金,完成博物馆建设前期规划设计和征地工作。区旅游和商务局高起点编制完成了《东川区旅游总体规划》、《牯牛山旅游区总体规划》、《小江泥石流景区总体规划》和《东川金沙江旅游区总体规划》等规划。2014年5月,注册成立了国有独资的云南福在山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和云南乌蒙巅峰旅游投资有限公司,2个公司,1个机构,目的是便于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目前公司已完成全区旅游策划和规划,并开展了大量招商引资和融资工作。通过努力,今年4月乌蒙巅峰运动公园被列为《云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三年(2016-2018)行动计划》计划投资10亿的旅游重大项目,为东川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云南玺丰公司与新碧嘎村老百姓签定了大白泥沟土地租用合同,该公司将利用大白泥沟投资建设赛车体验基地及赛车旅游小镇。

到2020年,力争新成立旅行社6家以上、旅游交通服务企业1家以上,建成三至五星级酒店4家以上,新建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3家以上,认定地方餐饮名店10家以上,新申报A级景区2家、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处、旅游扶贫村10个,实现旅游业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总收入占全区GDP比重在5%左右。

(二)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协调联动体制,创新产业发展运行机制,形成户外运动产业发展重点问题部门联系制度,落实体育及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各项任务

为加快推进我区融入昆明“国际旅游城市和健康之城”建设,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成立区级工作联动领导小组,由区级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区旅游和商务局牵头,区属各部门协调配合,形成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和推动工作开展,从而有力创新发展文化体育旅游产业。2014年,泥石流赛车主题运动公园等体验游项目成功纳入了省发改委、省旅发委关于康体养生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的盘子。东川区紧紧围绕昆明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总体目标,以金滩温泉、玉龙潭温泉为代表的氟温泉健康疗养,逐步打造以康体运动、养生休闲的文化旅游发展新业态。

(三)加强监管,改革和完善现行体制机制,推进监管结合

加强体育协会自身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开拓工作思路,加大经费投入和人员配备,继续保持和培育各体育协会的亮点和增长点,扩大覆盖面,推进各单项协会新的发展加强新闻宣传与对外交流工作。要打造一个对外宣传交流的平台,加强与市体育总会和其他县、区体育社团的对外交流工作,通过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扩大交流渠道,要积极争取走出去、请进来,力争有更多的协会建立对外交流关系,使体育社团的对外交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切实加强政府的有效引导,在土地、财税、贷融资、人才培养方面,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将体育产业发展成东川新的经济增长点

按照区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三美东川、创业铜都”的总要求;以体旅、文旅、农旅、林旅、水旅结合等理念提出了25项行动计划,从制度、土地、资金等方面提出了5项保障措施,力争用三年时间,推动旅游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综合指标达到旅游大区水平。把文化体育旅游业培育成为东川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富民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目标是“建设乐居、乐业、乐游东川”。

(五)完善土地规划政策,将户外运动产业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规划,保证相关用地落实到位

为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邀请了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昆明十三五旅游规划”课题组专家深入东川大峡谷和牯牛山景区实地调研,力争把东川更多项目纳入全市十三五旅游规划编制盘子。按照东川区土体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规定,东川区风景旅游用地区面积为139.82公顷。东川区域范围内有各类景点50余处,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其中,小江流域集中分布着东川绝大部分的泥石流沟;西部的拱王山片集中了东川的主要雪峰、森林等,自然环境优良,并与彝族发祥地文化相结合;中部的汤丹、西北部的因民、舍块等地为东川的主矿区,四大矿区及一些古采冶遗址均分布于该区;牯牛山片位于东川的东部,距市区直线距离约9公里,海拔高差2763.3米,是东川城区的天然屏风;南部的花石头则是一个以高原红土田园风光为特色的区域。

(六)完善资金扶持政策

为能拓宽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渠道,带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和投资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东川区体验式旅游经典产品,整合各个分散的景区景点,联动发展,走市场化道路,搭建旅游产业发展平台,发挥龙头引领作用,推动东川旅游产业跨跃式发展。东川泥石流汽车越野赛,2015年被云南省列为面向东南亚“桥头堡”三个重点赛事之一及“全省示范体育赛事”。2015年12月28日,中共昆明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入列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2016年4月22日,成功申报为昆明市十大文化旅游体育(节庆)活动品牌。2016年9月,被国家体育总局评选为“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2017在省市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东川区政府积极筹措办赛经费,在全区财政吃紧、融资困难的情况下仍积极筹措了288万元补助经费、150万元配套活动经费支持车赛办赛工作。省、市体育部门和昆明市政府也分别计划安排了100万元和150万元经费补助,保障了办赛的主要经费来源,使赛事得以顺利举行。

(七)加强产业研究,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政策

“十三五”期间,东川区文体广电局通过岗前、岗中、委派和依托文化体育活动(赛事),做好人才队伍培养,提高行业队伍的整体素质,每年预计需要经费6万元,总计30万元。从2008年至今,东川区文体广电局积极与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协会对接,每年中汽摩联至少在东川举办赛员、领行员及裁判员培训1次,截止2017年5月,共在东川举办了12次培训,共培训200多人。全区共有国家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48名, 28个晨晚练点,每个活动点配有5名三级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负责日常管理和活动组织工作,并不定期的选派指导教师到各晨晚练点进行业务指导。

(八)以特色赛事运营为切入点,办好现有品牌赛事,提高赛事美誉度,提高赛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依托东川地域的独特和不可替代性优势,围绕泥石流国际汽车越野赛、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主题公园,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培训基地、滑翔伞运动基地等品牌,加快建设大白泥沟国际泥石流短道赛场基地和乌龙河汽车拉力赛体验基地,打造体验式运动旅游基地,全面提升东川越野户外运动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整合赛事资源,构建以汽车赛为龙头,摩托车、自行车、徒步穿越、定向越野赛等经常性举办的格局,着力培育打造赛事服务产业,形成赛事、旅游和产业互动,打造永不落幕的东川越野户外运动赛会。随着东川产业结构调整、生态恢复工程加速、有车一族剧增,以赏花采摘、农家体验、登山寻趣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已崭露头角,如小江河谷瓜果蔬菜、紫牛甜杏、乌龙万寿菊、大树杨梅、岩头冬桃、长岭子板栗等颇受青睐;牯牛山、金沙江、野牛、小海、雪岭等景区已经成为自驾游追逐的目的地,有利推动了乡村旅游长足发展

(九)积极向省市争取,重点支持东川创建国家级山地户外运动产业示范基地和户外运动产业园区

1.打造以铜文化、红色旅游、泥石流赛事和乌蒙巅峰运动为特色的体验式旅游基地。围绕云南东川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发展以铜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铜文化旅游,实施“一镇、一洞、一馆、一园、一道、两江”发展计划。依托滇中城市自驾人群,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自驾旅游和乡村旅游。依托树桔红军渡、拖布卡烈士陵园项目重建,进一步开发红色旅游。以“观泥石流赛事,赏红土地人间美景,探福在山滇中龙脉,游金沙江峡谷风光,寻大井架古铜沧桑”为宣传口号,以“五个一”为主要内容,加强旅游宣传和项目营销工作。着力修好几条路,做好一批规划,打造一组平台,包装实施一批项目,保护一批历史文化资源,夯实东川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并拟定方案,积极向省、市争取创建“国家级户外运动产业示范基地和户外运动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力争通过五年的培育、建设和提升,旅游业成为东川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替代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体验式旅游基地,成为昆明特种旅游目的地。

2.户外运动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旅游资源多样化发展。一是以牯牛山(福在山)自然风光和宗教文化为主要内容,发展牯牛山康体健身旅游和宗教旅游;二是以驼峰航线、树桔红军渡、拖布卡烈士陵园等革命传统教育为主要内容,发展红色旅游;三是以彝族和布依族文化为主要内容,发展民俗旅游;四是以开花洋芋节、美食节、乌蒙之巅登山节、金沙江高峡平湖龙舟节等为主要内容,发展节庆旅游,形成月月有节庆、周周有活动的氛围,拉动旅游人气的大幅度上升;五是借沿江公路开通,扩展金沙江旅游;六是支持温泉项目建设,带动温泉疗养旅游。

(十)发展一批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户外运动社会组织

目前,东川区体育总会下属单项协会(俱乐部)共成立了42家。其中有4个汽车运动俱乐部及2个摩托车运动俱乐部。2017年新成立单项协会2家,现有4家正在筹备中。单项协会(俱乐部)的百花齐放,有效增强了东川文化体育旅游产业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发展,丰富了东川体育活动功能。进一步加强产业融合和联动,形成影视衍生品开发区,培育东川新的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就业。坚持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开展杉木木雕工艺、阿旺银器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加大对农村地区及城市社区等基层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结合各镇(街道)民俗特色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品牌。挖掘学校资源,发挥学校优势不断发展青少年体育。在国家等各级体育产业政策指导下,加快体育产业市场的培养、扶持,引入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多渠道、多方式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市场,继续巩固提高体育协会实体化。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大力推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十三五”期间,将立足现有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培养选拔工作。通过各类学习培训,积极培养一批理论、新闻、出版、文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造就一批本土学术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健全激励机制对有重大贡献的文化人才和优秀重大文艺作品给予奖励。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创新用人机制,针对性地引进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特别是既懂产业发展,又熟悉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的人才,争取每年完成12期文化综合人才的培训工作,5年共完成60期的培训工作。

(二)打好基础,促进体育事业、体育产业新发展

根据体育科学化、综合化、精细化的特征和要求,注重打造长期的赛事基地建设,全面提升赛事基地的软、硬件水平,不断提高基地的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进体育场馆建设和维修改造工作,完善配套设施和功能用房,为赛事举办提供良好条件。继续加大创建“国际级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基地和户外运动产业园区”申报工作,争取把东川区作为试点县区打造,进一步整合资源、挖掘潜力,加快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一流的单项体育人才培养基地,打造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集聚高地。加强与周边县区市等地区的体育技术交流,争取每年均承办国家、省市级的竞赛和表演,不断提升我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水平和承办国家、省市级单项和大型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的能力。

(三)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体育旅游产业

重点发展文化体育旅游业、特色工艺品产业、艺术品交易产业、节庆会展业四大主导产业群。以文化体育旅游业为骨干,以特色工艺品产业、艺术品交易业和节庆会展业为辅助,突出骨干,壮大辅助,整体发展。同时利用现有资源,借力四方地、碧谷、太阳谷工业园区的规模效应,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网络文化、动漫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通过举办展会、品牌赛事、开展交流、推销产品、扩大宣传,提升东川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建成区域一流,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建设一条集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多重功能的五彩风光带为重点,带动东川旅游的全面发展。

如有不妥,请给予批评指正,衷心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昆明市东川区文体广电局

                          2017年7月15日